高处作业环境之高温作业
一、高处作业:在距坠落高度基准面2m或2m以上有可能坠落的高处进行的作业。
高温作业是指有高气温(日最高气温35℃以上的天气)、或有强烈的热辐射、或伴有高气湿(相对湿度≥80%RH)相结合的异常作业条件、湿球黑球温度指数工作地点平均WBGT指数≥25℃的作业,包括高温天气作业和工作场所高温作业。
高温作业时,人体会出现一系列生理功能改变,这些变化在一定限度范围内是适应性反应,但如超过范围,则会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引起病变。
对生理功能的影响:
高温作业时,排汗显著增加,可导致机体损失水分、氧化钠、钾、钙、镁、维生素等,如不及时补充,可导致机体严重脱水,循环衰竭,热痉挛等;可引起消化系统食欲减退,消化不良,胃肠道疾病的患病率随工龄的增加而增加;可出现神经内分泌系统中枢神经抑制,注意力、工作能力降低,易发生工伤事故;由于大量水分经汗腺排出,可出现泌尿系统肾功能不全,蛋白尿等。
二、高温作业中暑性疾病分为三种类型:
1.热射病:由于体内产热和受热超过散热,引起体内蓄热,导致体温调节功能发生障碍。是中暑最严重的一种,病情危重,死亡率高。
2.热痉挛:是由于水和电解质的平衡失调所致明显的肌痉挛和肌肉疼痛,轻者不影响工作,重者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脱水、电解质失衡甚至心脏问题。
3.热衰竭:是热引起外周血管扩张和大量失水造成循环血量减少,颅内供血不足而导致发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先有头昏、头痛、心悸、恶心、呕吐、出汗,继而昏厥,血压短暂下降,一般不引起循环衰竭,体温多不高。
高温作业环境的应对保护措施
用人单位主要负责人和有关管理人员要认真学习贯彻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各项规定,明确本单位应履行的责任和义务。发放高温津贴,制定防暑降温责任制,将防暑降温责任落实到车间、班组和劳动者。
广泛开展防暑降温宣传教育及防暑降温典型案例警示教育活动,切实提高劳动者的自我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三、加大防暑降温经费投入,改善作业条件,配备防护设施、设备。加强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采用结实、耐热,透气性好的织物制作工作服,发放工作帽、防护眼镜、面罩等;采用水箱或循环水炉门,瀑布水幕等水隔热措施;设置机械式通风如风扇、岗位送风,安装空调设备。
四、加强卫生保健和健康监护,要做好高温作业人员的作业前和入暑前的体检;给予防暑降温清凉饮料、降温品和补充营的盐汽水、绿豆汤、豆浆、酸梅汤等;为高温作业人员准备毛巾、风油精、藿香正气水以及仁丹等防暑降温用品;工作餐中添加补充蛋白质和热量的维生素A、B1、B2、C和钙等。
五、制定高温中暑应急预案并组织演练,根据从事高温作业和高温天气作业的劳动者数量及作业条件等情况,配备应急救援人员和足量的急救药品。